2023(春季)亞洲智能穿戴展首場峰會——2023(春季)全球智能穿戴大會于2023年3月29日正式拉開帷幕,大會旨在圍繞產業上下游關注話題,連接智能穿戴設備市場,將標準、產品、方案、生產制造、品牌、渠道等細分領域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技術發展與應用落地。
在嘉賓演講環節,來自深圳市智能穿戴行業協會的鄭毅會長為我們帶來了以《智能穿戴行業發展趨勢及產品動態》為主題的演講,成為本次為期三天的亞洲智能穿戴展及全球智能穿戴大會演講環節的開場之作。本次演講,鄭毅會長為我們介紹了智能穿戴的定義及未來,點明智能穿戴行業現狀與發展的關鍵技術,并就智能穿戴行業未來的機遇進行了分析。
作為一類超微型、可穿戴、人機最佳結合與協同的移動信息系統,且能夠增強人類智力和感知能力的設備,鄭毅會長預測,智能穿戴設備未來將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電子器官”。
2012年,Google發布Project Glass計劃,引起國內可穿戴設備市場相關熱度的上升,這一年也被業界定義為智能穿戴的元年。2014-2015年,智能穿戴產品迎來了爆發性的增長,此時的智能穿戴領域推出的產品形態豐富,相關制造商亦受到各大投資機構的青睞,并緊接著進入高速發展期。如今,智能穿戴的發展遠未到達巔峰。
近年來,隨著智能手表及手環等產品的不斷發展,普及率得到大幅提升,其在帶給我們新體驗的同時,也引領著智能產品的新潮流、新趨勢。但在2022年第四季度,智能穿戴設備市場承受了一定的壓力,各品牌首次出現兩位數幅度的下滑,出貨量下降18%至5000萬件,智能手表與手環皆出現一定程度的跌幅。
此外,智能穿戴領域各大頭部品牌在2022年的表現也是各有千秋,蘋果仍保持著行業翹楚的地位,其出貨量在去年也獲得了5%的增長;小米與華為在出貨量方面相比2021年雖有下滑,但其市場份額超過了三星,分別位居二、三位。據IDC預測,從目前中國市場來看,2023年成人手表出貨量已呈恢復性增長,在2023-2025年亦將穩步增長。
目前,主流智能手表主要分為兒童類、成人類與老人類三大類。兒童類智能手表主打安全、守護、學習與陪伴;成人類智能手表主打運動、商務與時尚;老人類智能手表則主打健康監測與醫療預警。相關數據顯示,健康監測、通話與運動管理分列最受消費者歡迎的智能手表功能的前三位。
在智能手表的產業鏈方面,鄭毅會長指出,產業鏈上游包括了主控芯片、傳感器及算法、電池、屏幕及觸摸等相關電聲器件產品;中游包括軟硬件解決方案商、工業設計及工藝、設備集成商等;下游則包括了線上與線下的消費渠道。鄭毅會長強調,作為智能穿戴行業的一員,只有清晰地找準自身在產業鏈中的定位,方能更好地促進自身發展。
當前,智能穿戴的發展面臨著三大瓶頸,鄭毅會長將其總結為“短”“厚”“笨”,“短”指當前智能穿戴設備功耗大、待機時間短,需要靠電池技術的革新來解決;“厚”指當前產品集成度有待提高,一些功能齊全的產品在體積方面則會顯得過于厚重;“笨”指當前穿戴設備智能化程度仍未達到更為理想的狀態,部分監測數據不夠準確。在未來,若有廠商能夠完美解決上述問題的廠商,其就將成為市場的翹楚。
近年來在疫情等因素影響下,智能穿戴的新機遇也在萌發:大眾中的健康意識在經歷疫情后迅速被激發。因此,在運動管理及健康監測功能方面性能出色的智能手表產品,將會獲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
此外,智能穿戴應用極為廣泛,其種類繁多,每一類皆可培養出巨大的市場,適合廣大中小企業深耕,且智能穿戴產業的特性決定了其可與各行各業進行結合發展。
在智能手表與傳統手表的融合方面,鄭毅會長指出,二者在有機結合后,產品便兼具了傳統手表的精美外觀與文化,同時也提供了智能穿戴的功能與服務,進一步提升產品力與銷量。這也是部分科技類智能手表廠商旗下產品所不具備的傳統手表賣點元素。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智能穿戴產品的發展、升級,帶來更新的機遇,如人工智能的算法及對用戶行為習慣的分析,可為用戶提供更為精準貼身的功能服務。
從2010年開始涉足智能穿戴行業,鄭毅會長稱自己已成為一名“智能穿戴的老兵”,他相信,隨著智能穿戴技術在各相關行業的不斷賦能探索,智能穿戴設備必定會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為我們的工作、生活提供更優質、便捷的服務。